葡萄牙波爾圖百貨公司 “Via Catarina” ,民宅風格設計的美食街。


對我這個貪吃鬼而言,旅行到異地,吃的問題絕對是有必要審慎思考的一件事,無論多麼拮据的旅行,罐頭與麵包以外還是要來點像樣的當地美食,要不至少踏進超市跟著當地人採買。自從十年前在澳門的「怪味肝臟」經驗之後
( 請見《來點兒葡萄牙菜~之一》第一段 ),我就開始重視所有關於「吃」的當地語言,先把菜餚的名字記下才安心。即便如此,還是不免誤觸地雷,所謂「美食」真的存在於每個地區嗎?答案可就不是那麼肯定了。

義大利篇

首先是羅馬。義大利?是的,別以為美食天堂義大利就沒有地雷餐廳,而且在觀光客越集中的地方,此類餐廳就越多。通常他們擁有同樣的特徵:菜單擁有五國以上語言、菜色眾多甚至跨國界、位在知名景點附近、服務生個個跩得二五八萬,這些我一直當做常識在遵守。會踏進此類餐廳,實在是因為當天抵達羅馬時已將近十點,Pizza 店和自助餐皆已打烊,餓極了的我雖想大吃一頓,又捨不得踏進價位偏高的好餐廳,只好隨便找個餐館充數吧。沒想到餐廳坐滿美國觀光客,不見任何當地人,服務生愛理不理,端來的海鮮麵更找不到任何優點:小得可憐又不新鮮的蝦仁和花枝,躺在一點也不香濃的番茄醬汁裡,軟趴趴的 Spaghetti 更是毫無義大利麵最重視的 “Al Dante”彈牙口感,竟然還敢稱這道菜為 “Spaghetti alla Marinara”( 註:普遍稱做「番茄海鮮義大利麵」,“Marinara”的義文有「航海」的意思,是以大蒜和番茄煮製而成的地中海式醬汁 )所以美食國度也是有黑店的,走進餐廳前一刻千萬得先仔細觀察!


羅馬,萬神殿:觀光客多的地區,最容易遇到地雷餐廳。( 不過我的地雷餐廳是在許願池附近啦…)

葡萄牙篇

葡萄牙菜雖然鹹重了點兒,但普遍來說還算合我胃口,尤其是鹹鱈魚乾 “Bacalhau”、烤沙丁魚和各式餡餅、葡式蛋撻至今仍令我難忘。然而,當我踏進波爾圖 ( Porto ) 百貨公司 “Via Catarina”樓上的美食街,嚐了葡式名菜 “Arroz de Marisco” ( 通常稱為「海鮮飯」,但 “Marisco” 正確來說應是指「甲殼類海鮮」 ),卻讓我有點兒小失望了。葡式海鮮飯的做法與鄰國西班牙的海鮮飯 “Paella” 大不相同:以海鮮高湯加入番茄、白酒、米、淡菜、貝類、明蝦、章魚等海鮮一同燉煮,湯汁並不會完全收乾,吸收鮮味的米飯與濃稠湯汁一同入口,怎麼想像都是道鮮美的佳餚,卻讓我在美食街的餐廳裡大幻滅;完全不入味的米飯拌著悽慘的幾隻小蝦和細碎章魚腳不說,連應有的淡菜和貽貝都不見蹤影。雖然說價錢不高,但也不應空虛到這般田地,在台灣再怎麼便宜的牛肉麵也不至於沒有牛肉吧?難道是我對美食街的平價餐廳過於苛求了?

匈牙利篇

近兩年全世界吹起了一股樂活風,各界團體呼籲「吃素救地球」的概念,素食人口和餐廳也逐漸成長。我個人雖然對於這風潮還持保留態度,甚至時有將非素食者污名化的感覺,但也不是個肉食主義者,偶而吃素也感覺挺清爽的。入住布達佩斯公寓的第一天,來自德國和西班牙的留學生鄰居來找我一起到隔壁素食餐廳共進晚餐。望著點餐區一鍋鍋奇妙的蔬菜大雜燴,看起來都很像,卻又說不出哪兒不一樣。我們四人端著各自挑好的菜餚入座,同時嚐了第一口,表情也同時凝結了片刻;先說我那盤吧,只認得花椰菜和紅蘿蔔片,另外還有個類似根莖類切片的玩意兒,我至今仍猜不出那是啥。另外德國女孩點了由櫛瓜()和馬鈴薯組成的菜色,另外兩位西班牙學生點的東西我忘了,總之咱們一致的感想是沒味道!西班牙男孩 Christian 點了杯香蕉牛奶,試圖讓這餐美味些;德國女孩 Laura 與拼命往盤裡灑鹽和胡椒增加一些香味;而另一位西班牙男孩 José 則迅速掃完盤裡的東西,盤算著晚一些到 Bar 裡再塡塡肚子。正當我心想他們怎會提議來這兒用餐時,才知道原來他們也是第一次踏進這家餐廳!好吧,比較起來,台灣的素食普遍來說還真是美味哩。


斯洛文尼亞的烤肉腸 “Ćevapčići”

斯洛文尼亞篇

斯洛文尼亞的食物,是我寫這篇文章的主要靈感來源。自認自己是相當不吝於讚美他國美食的人,卻幾乎被斯國的用餐經驗打敗;本想另起一篇《斯洛文尼亞無美食?》,但想想此舉對這個國家實在有失公平,何況我還是有嚐到稱得上不錯的餐點,且或許是自己尋找美食的功力還不夠,因此作罷。現代的斯洛文尼亞菜可說是完全屬於歷史的產物,受到歷代統治國家與鄰國影響很深,如義大利的麵食與燉飯、德國與奧地利的香腸、匈牙利燉肉與辣椒粉、克羅埃西亞以及巴爾幹半島的肉丸、肉餅等。「真正傳統」的斯洛文尼亞菜是相當「野味」的,如鹿肉、野雞和馬肉,如今已不是太普遍。總之,得知斯國人也愛吃義大利麵食和 Pizza,本來一點兒也不擔心美食難遇,誰知道我的信心完全被頭三天的幾頓餐擊潰。在古城普圖伊 ( Ptuj ),吃到煮得過軟的 Spaghetti 和毫無嚼勁的 Pizza;在東北大城馬里博 ( Maribor )陪我度過的則是過黏又過軟的馬鈴薯麵疙瘩 ( Gnocchi ) ,有如吃了三大顆馬鈴薯一樣難受,只有一餐蘑菇燉飯還過的去。斯國最後旅程在海岸小鎮皮蘭 ( Piran ),想說在海邊吃海鮮應是最正確的選擇吧,所以又選了義大利式的 “Spaghetti con Frutti di Mare” ( 義大利海鮮麵,“Frutti di Mare”意為「海中的水果」,也就是海鮮 ),沒想到依然令我失望,過軟的 spaghetti 不說,一方面海鮮不怎麼樣,另一方面還過油。我想,或許是我太挑了吧,義大利菜還是要在義大利吃才對!

所以有幾次,我都寧願到超級市場選購簡單的麵包和三明治果果腹,總比花太多錢吃頓不怎樣的餐點來得經濟實惠,不過也有踩到小地雷的時候。某日我從乳製品架上挑了個畫有巧克力和乳牛圖案的飲料,想說大概是巧克力牛乳之類的吧;誰知道打開後一口灌下,濃稠怪異的酸味差點兒沒讓我吐出來,仔細瞧了瞧,哎呀我竟然買到巧克力優酪乳!日後我再回到超市仔細尋找,反而尋不著稍稍「正常」些的巧克力牛乳。雖然我知道有「巧克力優格」這種產品存在,但我實在無法接受甜味的巧克力與酸味的優酪乳合在一起,也從不會去買來吃,因為對我而言,這就好像將檸檬汁與鮮奶混在一起般詭異啊。

說了那麼多斯洛文尼亞食物的壞話,我想還是有必要補充好的部分,以免大家被斯國食物給嚇退了。在西北方的布列德湖( Bled )我嚐了巴爾幹風味的烤肉腸 “Ćevapčići”( 見上方照片 ),常見於塞爾維亞和波士尼亞等國家,也有「南斯拉夫香腸」的別稱。有別於一般香腸,“Ćevapčići”是以無腸衣包裹的絞肉腸來燒烤,配以洋蔥來減低肉食的油膩感,搭上挺辣的辣椒醬,附上一盤炸薯條。另外,在首都盧布爾雅那( Ljubljana ),則嚐到烤肉夾麵包 “Pljeskavica” ( 或名 “Pleskavica”),烤肉排夾在烘烤過的 Pita餅,一樣沾著辣椒醬,搭配洋蔥和生菜一起食用,在塞爾維亞、馬其頓、蒙特內哥羅等國也很常見。比起其他異國美食,這兩道菜餚雖不算出眾,更稱不上精緻,卻比前幾天的義式麵食好太多,也夠特別的了。

話說,以上幾次經歷都是近四、五年來旅行的感想,更早時的旅行似乎並無類似的體驗,記憶中只要能填飽肚子就好了。是不是因為年輕時較容易滿足,年紀越大則越龜毛 ( 年紀越大則越愛吃 )?無論如何,往後的旅行我依然會繼續冒險,找尋當地美食,就算再觸地雷也在所不惜。


補個手震的斯洛文尼亞的烤肉夾麵包 “Pljeskavica”

 

對了,最後與各位朋友拜個晚年!新春愉快,恭喜發財!







誰推薦這篇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men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