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洞外的風景,狂拍照的遊客們。


翻開斯洛文尼亞的相關書籍之前,我想也沒想到,高中地理課本裡所描述、稱為「喀斯特」( Kras;常見的原文 “Karst” 為德文 ) 的石灰岩地形,是源自這個小小國。

當然沒啥大不了啦,只是對我而言這個國度實在太陌生,知道一點點資訊就足以讓我大驚小怪個老半天。總之,抱定無論如何都要去探索一下喀斯特地形,才不枉走這一趟的心情,出發前努力研究 “Lonely Planet”出版的 “Slovenia”,考慮許久終於選定了想探訪的地點—Škocjanske jame ( 英文為 “Škocjan Caves”,中文有譯作「什科茨揚溶洞」)

 

  Škocjanske jame 的地底世界。圖片皆來自 Škocjanske jame 網站。

斯洛文尼亞可觀察石灰岩的洞穴相當多,然而以旅遊的角度而言,通常仍以西南方兩大洞穴為主:一是知名的「波斯托伊納溶洞」 ( Postojnska jama,英文為 Postojna cave ),另一個就是我去探訪,名列 UNESCO世界遺產的 Škocjanske jame 了,雖然同為鐘乳石洞穴,「風格」卻相當迥異;“Postojnska jama”算是最受旅客歡迎的洞穴,除了交通便利,還能乘坐地洞小火車觀賞美麗的鐘乳石、石柱、石筍等,免去徒步的勞累,而且洞內還有「音樂廳」 ( 就是一塊大空地啦 ),沿途都充滿觀察大自然的歡樂,石洞附近還有多樣的觀光資源可順道一遊;而 “Škocjanske jame” 則壯觀原始,為了保護此地的地貌,遊客們必須徒步走完規劃好的地洞,人數與光源控制嚴格。我選擇看來較不易達的 “Škocjanske jame”—「什科茨揚溶洞」,就是想一探那原始、未有過多人工化的喀斯特景觀。

偶然瀏覽到斯洛文尼亞國鐵網站接駁巴士的時刻表(註:目前已可由國鐵官網直接查詢,並點選目的地為:Divača (Škocjanske jame),即可同時查詢接駁車時間,相當方便!!)才發現抵達 Škocjanske jame 對於自助旅行者其實一點也不難;我從首都 Ljubljana—盧布爾雅那離開,搭火車至靠近義大利邊境的小鎮 Divača,由於接駁巴士是國鐵提供的,所以就算火車誤點,巴士還是會等人喔!把行李丟到 Divača 車站寄物櫃後跳上巴士,來到一片廣闊的草原,走進入口處,帥哥售票員告知在一旁等待下午 1:00的導覽團,地洞探險就要開始囉。女導遊召集了我們這一團,大約十六人的團體只有我一個東方臉孔,而且三分之二都是看起來五、六十歲以上的長輩夫婦哩,我一直覺得歐洲國家的長輩們都很厲害,在許多需要體力的旅遊活動也從不缺席呢。導遊帶我們走過草原小路來到地洞入口,依牆上繪的洞穴地圖及注意事項一一說明:徒步路程全長約2.3公里、洞內溫度12度、嚴禁拍照、小心地面濕滑等等,此時還見一位短褲阿伯拿出伸縮手杖,整個很有「竹杖芒鞋輕勝馬」的 fu 咧。

鑽進神秘的小門,頓時陷入一片漆黑,導遊以手電筒照亮眼前的景色,我們才真有走進地底的知覺。沿著懸崖般的小路前行,遠方隱約傳來溪流淙淙的聲音,原來貫穿 Škocjanske jame 的 Reka 河由地表遁入地洞,切割出多處壯觀宏偉的地下瀑布與峽谷,而後又回到地表「若無其事地」回復成一條普通河流的身分。越走進地底深處,越能感受河流的轟鳴奔騰,最驚人的一段路程莫過於從地底峽谷的 Cerkevnik 橋上俯望 45 公尺下奔流的 Reka 河,彷彿身體和意識都要被湍急巨響給吸走了 ( 突然想提醒懼高症的朋友們請三思後再去參觀…),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總能使人讚嘆哪。

   

    俯望峽谷。圖片來自 Škocjanske jame 網站。

我很慶幸來到這個「樸實」的鐘乳石洞,沒有俗麗的燈光秀,只有最真實的美景、最自然的水聲和回音。導遊控制走道邊的照明燈,並說明以前開放觀光時其實也可拍照,但是在閃光燈長年累月刺激下加速藻類生長,呈現暗綠色的鐘乳石非但不美,也影響了鐘乳石正常成形,所以不但全面禁止攝影,連燈光都是以最小需求來操作,只有一回導遊打開所有的燈光讓我們看清楚大範圍的景觀,不過啊,這樣反而少了那種神秘刺激的美感哩。我忽然覺得這兒的地質學家除了擁有專業和道德,還得極大膽與極細心;開放觀光的路程只是地洞的一部分,其餘則用以研究觀察,想到研究人員必須以不破壞環境的原則下,來回在這片黑暗驚險中行走,稍有不慎可能就會滑落峽谷啊。

大約一小時的徒步路程將結束,當出口光束在眼前浮動時,導遊終於一聲令下說,「可以拍照啦,各位!」只見大家紛紛從背包挖出相機,補償似地在出口處大拍特拍 ( 雖然我在洞內還是瞄到有一兩個年輕小子偷拍照,不過嘛,我想以他們用的傻瓜數位相機,沒有閃光燈也拍不到什麼吧…)。


地洞出口處掛了許多歷史探勘紀錄,還包括 UNESCO 世界遺產的標示。

原以為對台灣觀光客而言,斯洛文尼亞本來就不是熱門國家,Škocjanske jame 更非觀光團喜愛的景點,沒想到當我搭纜車回到入口處時,竟然遇見一團正等待導覽的台灣遊客!團裡的媽媽們得知我獨自旅行,像是發現外星人似地把我團團圍住,開記者會般不停問我問題,還讓一旁的外國旅客們誤以為我是哪個名人呢!( 本想把合照貼出來,想想似乎不妥;2008年6月3日至此地的台X旅行社團員們,若有機會看到本文也請相認一下吧…)。對於在這種地方遇見台灣團,我也很不可思議,領隊大哥說他們可是台灣第二團走這兒的哩…( 大哥請別呼嚨我喔!)


從地洞出口處回到入口售票處的纜車

石灰岩地形總體算是個複雜系統,所以我也不必在這兒上地理課似地長篇大論啦。網路資源無遠弗屆,許多網頁都說明得很清楚,大家可慢慢參考。

當然,網路上的資訊並非都很正確,由於斯洛文尼亞歷史演變,有些說明會產生混淆,如:

「地理學家最早在克羅埃西亞喀斯特高原做有系統的研究,因此又稱喀斯特地形。」

( P.S..這段話被不少教材或課堂講義使用,許多旅遊介紹也有謬誤,要注意!)

喀斯特高原 ( Kras,義文:Carso,德、英文:Karst ) 在地理上是指從斯洛文尼亞西南的 Postojna 延伸至義大利國境 Trieste的地區,有明確的地理劃分區域,並未延伸到克羅埃西亞 ( 但克羅埃西亞的確也有喀斯特地形,並遍佈東歐諸國 );若真要以研究的歷史背景來完整說明,或許用「地理學者首先在南斯拉夫的喀斯特地區(今為斯洛文尼亞境內)做過詳細的研究,之後便以此稱之。」的說法較正確。

可是事實上,十九世紀末就開始大量研究喀斯特地形了,但,當時南斯拉夫還沒建立哪。哎呀巴爾幹半島歷史真複雜…。


斯洛文尼亞地形詳述:http://www.ukom.gov.si/eng/slovenia/background-information/karst/
喀斯特地區網頁:http://vodnik.kras-carso.com/


斯洛文尼亞西南方地圖:紅色方格內的範圍為喀斯特地形,以及兩個洞穴的地理位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men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