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na-estate.jpg

Siena Campo廣場,這兒每天都有好幾種國籍的人走過哪。

 

前陣子在村上春樹的新書1Q84中讀到一句至理名言:「不說明就不會懂的事情,也就是,說明了也不會懂的事情。」

 

這句話讓我思考了好一會兒,我的解讀大概會是:「有時也許是說明的對象根本不想懂 ( 也許他自己沒察覺 ),所以說再多也沒用;有時是說的人沒那麼想讓對方懂 ( 一樣也許本人沒意識到 ),所以說出口的話就讓人無法正確理解 。」旅行異國,接觸母語也相異的面孔後,再回頭檢視特別有所感受。

 

多年前在義大利山城 Siena 唸書的某日,我和同為初級班的日本同學一同享受下課後的悠閒時光,漫步到市中心廣場旁的涼廊避避暑,舔著冰沁可口的義大利冰淇淋 Gelato,金髮的一家四口,拿著旅遊手冊邊搧風邊喘著大氣,念念有詞像抱怨著夏季的太陽似地到我們對面歇息。仍陶醉在異國生活新鮮感的我和同學,開口用英語詢問:「你們從那兒來啊?」金髮媽媽回答:「我們是西班牙人。」我和同學對看一眼,心裡浮現一樣的想法義大利人總愛開玩笑說:「義大利語後面加個es,就是西班牙語啦哈哈哈哈~~~」急著想練習義語的我們可樂了,拼命用破到底的義大利語和對方對話,而西班牙父母也熱情地 ( 我想啦 ) 回應我們,連小孩都一副認真貌,雖然我們明明說著不同的語言。就這樣,三種國籍,兩種語言,構成一幕荒謬劇,表面上台詞毫無交集,卻能有邏輯地進行劇情。

 

在葡萄牙旅行時,也遇過類似的情況;里斯本 Alfama 區的小攤,義大利遊客拿著明信片啊鑰匙圈的一堆紀念品跟老闆殺價,嘴裡嘰嘰呱呱地冒出連珠砲似的義大利語,老闆則耐心地回以古老內斂的葡萄牙語,兩分鐘後銀貨兩訖,雙方圓滿成交。同樣在里斯本,市中心週日,某個穿著古裝的團體忽然又跳又叫,不知打那兒冒出來地繞過佩德羅四世廣場 ( Praça Dom Pedro IV ) ,即跳上遊覽車離去;錯愕的我問向表情毫不驚訝的遊客甲乙,他們則用我的程度不可能聽懂的西班牙語向我解釋,原來他們是穿著伊比利半島傳統服裝的快閃族,立刻就能給我解答 ( 我想應該是正解吧?!)

 

以上說的都是在義大利或葡萄牙發生的事;雖然說南歐本一家,語言本來就相近,甚至許多義大利歌手也會發行西語或葡語 ( 甚至法語 ) 的專輯,似乎沒啥值得大驚小怪,但在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實例,就不得不再次得到驗證了吧。

 

        抵達匈牙利酒鄉艾格爾 ( Eger ),親切的民宿媽媽雖然不會說英語,( 我當然也不會說匈牙利語 ),但她仍不厭其煩地為我介紹著:這兒是餐廳,那裡有咖啡機和微波爐,窗戶要這樣開,若是無聊可以到樓下庭院盪盪鞦韆或跟貓玩,還有我需要妳的護照等等,絲毫不因語言的隔閡而有所不便;同樣地狀況也發生在葡萄牙里斯本和匈牙利另一個酒鄉托凱 ( Tokaj ) 的民宿,還有斯洛文尼亞湖濱小鎮布列德 ( Bled )語言完全不通的邂逅。就算是可以通英語的情況,如法國火車上的小小文化交流 ( 請見舊文《火車奇遇之法國情侶篇》),法國尚貝里火車站的悽慘夜晚 ( 請見舊文Chambéry—尚貝里一夜),也有過相似的過程;法國人與台灣人的英語對話當然流利不起來,卻無礙我們極力想表達的事物,自己也很驚奇竟然還能筆記成對話呢。

 

       前幾天才看見一位格友提到,許多想前往日本自助旅行的朋友總是擔心語言的話題;我想說的是,只要有心 ( 請不要接周星馳的台詞謝謝!),旅行時常常不需要太多共同語言,就能達到溝通的目的;現實生活中卻常常溝通不良,甚至放棄溝通。旅途中對於溝通的努力,也許通常是日常生活的好幾倍吧?

 

        而,透過相同的語言,即使以為自己表達清楚了,其實對方卻根本沒懂;反之亦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men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