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要放啥照片,來張導演維斯康堤 ( Luchino Visconti )的耽美大作《魂斷威尼斯—Morte a Venezia》劇中令人屏息的美少男吧!


千萬不要認為旅行時看電視是浪費時間,有時靈感就是這麼來的。

第一次覺得在國外看電視有趣,是在 1996年日本奈良的飯店。八月氣溫高達 35度的酷暑下,與各大寺廟周旋了一個下午,回飯店只想躺著什麼事也不做,和表姊、表弟在狹小的飯店裡打開電視,又累又懶的三人面無表情地盯著螢幕,待廣末涼子還是內田有紀之類美少女的廣告過去 ( 年代太久,記憶模糊,請包涵!) 節目正播放 1995年「恰克與飛鳥」( CHAGE & ASKA ) 的台北演唱會現場,當鏡頭掃到搖滾區興奮的群眾,忽然滑過一張熟悉的臉孔。我們三人愣了兩秒鐘,然後我和表弟幾乎同時轉向身旁的表姊問道:「剛剛那是妳嗎?」表姊似笑非笑地回答:「呃,是我。」熱愛日本的表姊去聽演唱會沒什麼,奇妙的是,我們在異國看見身旁的人出現在電視螢幕,而螢幕裡的場景卻在家鄉。

1998年澳門行最後一夜的旅館房內,同遊的朋友已在另一張床上沉沉睡去,我卻捨不得結束旅行似地百無聊賴轉著深夜電視節目。深夜是老片的天下,黑白武俠粵語長片竟然吸引了我的目光,演員是誰不重要,偶然轉到的所以也不知道片名,廣東話我更是有聽沒懂,也許是因為片中女俠飛簷走壁的身手,老是令我聯想起馮寶寶的黑玫瑰扮相 ( 有興趣的朋友請參考電影《92黑玫瑰對黑玫瑰》,經典又 Kuso的港片,馮寶寶、梁家輝主演,某些電影台可能偶而會播出。 ) 而產生的一股懷舊吧!( 真矛盾,明明就是粵語長片比較舊…)

同樣的情況在義大利也是,半夜睡不著轉轉電視節目,說不定就能看到大師的經典名作喔!在義大利一年間,看過的舊電影不知有多少,羅塞里尼 ( Roberto Rossellini )、狄西嘉 ( Vittorio De Sica )、維斯康堤 ( Luchino Visconti )、安東尼奧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 ) 和
費里尼等等義大利大師的作品是「必備款」,其他歐洲經典名作也不曾缺席。而在其他時段當然也會播放「近代」一些的電影,還包括不少華語電影呢,如《精武門》(天啊!)、《警察故事》、《臥虎藏龍》都曾觀賞過,只不過全是義大利語配音( 據說是早期文盲太多,因此外語節目都要配音才行 ),所以無論是李小龍或章子怡,都是說著義大利語的喔!

於是,在歐洲旅行,我老喜愛夜晚打開電視,偶然發現從前錯過的電影總是很興奮。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匈牙利的艾格爾,連看了配上匈牙利語字幕的《阿波卡獵逃—Apocalypto》和《火線交錯—Babel》兩部片後,除了驚訝於匈牙利電影頻道的片子頗新之外,就只有「過癮」二字可形容;《阿波卡獵逃》以馬雅古語對話,《火線交錯》劇情正是以「語言、溝通」為主軸,我不懂匈牙利語,卻也能了解電影在敘述什麼。人們對於感興趣的事物,不因語言而感到障礙;而人與人之間一但產生偏見與誤解,就算說著相同語言也難以溝通啊。

看過歐洲各國電視,就知道美國影集的魅力有多大。如今的歐陸幾乎是塊沒有國境的土地,收看外國電視頻道非常普遍;曾在葡萄牙轉到西班牙、義大利、法國及德國的頻道,在匈牙利除了鄰近國家如奧地利、羅馬尼亞的電視節目外,還瞄到埃及、突尼西亞等非洲國家的電視頻道哩。因此我看了義語、葡語、德語、西班牙語、匈牙利語、斯洛文尼亞語及阿拉伯語字幕或發音的《CSI犯罪現場》系列,其他如台灣也很熟悉的《慾望城市》、《慾望師奶》甚至《南方四賤客》也常在各國頻道出現。而更古早的《虎膽妙算》( Mission Impossible,電影《不可能的任務》前身,60年代最早最早的版本喔,我都還沒出生哩!) 和《霹靂遊俠》( Knight Rider,李麥克與「夥計」霹靂車!) 以及《飛躍比佛利》(Beverly Hills 90210,關係複雜,永不畢業的一群青春男女。)都曾停駐在我的旅途記憶。此外,風靡全世界的日本卡通如《足球小將》、《神奇寶貝》等等也不分年代地依然受歡迎,我在里斯本看著西班牙語發音、葡語字幕的《多啦A夢》也能不亦樂乎,在義大利唸書時,老師還曾百般不解地問我們:「為什麼亂馬的爸爸是貓熊?」( 請參考《亂馬1/2》第一集 )

陪伴我度過慘綠少年的《亂馬1/2》

新聞是旅途中不可忽略的部分。尤其是行程安排得比較緊的遊客,在罷工成習的歐洲,一定要留意罷工新聞,小從公車罷工一小時,大到機場罷工一整天,有時還會「看情況」延長時間,若因此沒事先安排變通方法而耽誤到重要行程,那就不只是生氣和理論可以解決的。此外,看新聞也可以間接認識這國家的媒體處理態度;今年我啟程的日子正好是四川大地震的隔天,整整一週,匈牙利新聞頭條絕對是川震,第二條是緬甸風災,接著新聞場景從拿波里、巴黎、莫斯科、約翰尼斯堡到喬治亞共和國,然後才是匈牙利國內新聞。也許這麼說不太準確,因為匈牙利國內的確沒發生什麼「大事」,但我依然為匈牙利如此國際觀的新聞留下深刻印象。

去年在葡萄牙的科英布拉 ( Coimbra )旅館,正緊張地找尋轉播歐冠米蘭對曼聯的比賽,卻時值法國總統大選電視辯論,我轉遍葡萄牙、法國、德國、義大利和西班牙的新聞台,全部都在轉播電視辯論會,好一個歐盟啊。後來才發覺這家旅館電視頻道多是新聞台,而且頻道會變動(?)。好不容易搜尋到球賽時已進行到下半場了,雖然有點欲哭無淚,但最後米蘭贏了所以也很開心。我實在討厭播報太多政治口水的國內新聞,但我發現義大利的新聞也挺愛政治;只是每當現任總理貝魯斯科尼 ( Silvio Berlusconi ),這位當我十幾年前初識義大利時就當過總理的人物,身兼媒體大亨和AC米蘭老闆的「奇人」又現身螢幕,我忽然覺得義大利人實際上應沒那麼政治狂熱吧。

當然,由於語言不通,看不懂節目在講啥也不必太過緊張,本來看電視就應該要輕鬆點嘛。我旅行時愛看的還有音樂台和廣告。音樂無國界,我個人沒有偏好類型、什麼音樂都會聽聽看,除了欣賞異國的聲音,在國外聽到熟悉的音樂也算是一種 surprise;全世界都喜愛的 Bon Jovi 或 Madonna等等巨星不用說,多年前還在義大利音樂台看過周杰倫的「雙截棍」MV哩。廣告也很有趣,各國都有不同的風格與創意,而且歐洲廣告真的很愛找足球員拍喔!我常想或許他們結束運動員生涯也不必怕失業啦。( 像David Beckham副業不就經營得挺好的……)不過多年前在義大利竟然看到台灣版「按飄香」的廣告,就是一個小男孩坐在馬桶上說著:「咦,臭臭的...」那支,我想五六年級的朋友們應該有點印象吧?!

寫到這兒,似乎文章有點冗長的走向了,但好多影像畫面依然不斷不斷地浮現腦海。最後再提一種類型,就是台灣也開始流行的真人實境秀( Reality Show )。首先是類似「星光大道」的節目,老實說我只看過義大利與奧地利版 ( 其他國家的頻道我是沒看到類似的節目啦 ),比較起來也沒啥特別稀奇,不太有哭得唏哩嘩啦的劇情,參賽者就是來唱歌的,一樣有毒舌評審,一樣有擁抱場面,倒不會搞得像國內類似節目那般沉重哀傷。當然,因為是旅行所以看得不多,如果有錯誤也請指教啊。然而,真人實境秀的原形應是像電影《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那般隨時跟拍,沒有隱私才叫 “Reality Show”,歐洲很流行一種叫做 “Big Brother”的節目:十幾個男女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個人的習慣、感情和生活態度都暴露在觀眾眼前,不同成長背景和個性的人們一起生活,其中的衝突、虛偽或猜疑等現實與人性可想而知。這個節目在義大利稱為《Grande Fratello》,每一季都會逐漸淘汰參賽者,最後觀眾投票選出獲勝者。“Big Brother”一詞出自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的小說《1984》,簡單來講類似「監控者」之意,以前學義文時就聽過同學說,在法國、德國、希臘、芬蘭、西班牙等國也有這個節目,於是寫此文時我隨便 Wiki一下,竟然發現這個節目還遍及許多國家哩,有興趣請自行參考:
http://en.wikipedia.org/wiki/Big_Brother_(TV_series) 
P.S..連結網址是雙括號喔!不知為何有時最後一個網址最後的括號會自動消失...

旅途中看電視,像懷著一種奇妙的思鄉情節,在疲憊的旅程中也得到了片刻的撫慰;無論好不好看,作為吸收資訊和娛樂功能的傳播媒介,電視節目的確有其影響力。很不願批評國內的節目,不要求每個節目都要做成 Discovery ( 那也太辛苦了) ,只希望是否可少一些口水,多一些有幫助的內容,不要讓觀眾只有拒看電視這種消極的做法呢? 


送上AC米蘭與服裝品牌 Dolce & Gabbana 合作的 2008年曆照片一張,兩大帥哥 Filippo Inzaghi 與 Alessandro Nesta 的難得合照。








誰推薦這篇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omenic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